世家的天下: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第9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94节 (第2/4页)

八十,不宜株连,还望陛下开恩。”钱氏在吴郡很有势力,郗鉴后知后觉地卖了钱氏一个人情。

    ??通过这事,郗鉴明白一个道理,要想在朝廷立足,就不能在司马绍这一棵树上吊死,还得跟士族搞好关系,而实力最强的士族自然非琅邪王氏莫属。

    ??这段日子,琅邪王氏成员个个抬不起头。王敦的头颅像耻辱柱一样戳在朱雀桥南,没有皇帝的诏令,谁都不敢去收葬。

    ??郗鉴上疏求情:“俗话说,王法加于上,私义行于下。臣认为应该允许王敦的家人把他安葬,这样做也符合道义。”

    ??司马绍应允。郗鉴由此迈出与琅邪王氏缓和关系的第一步。

    ??重新布局

    ??王敦死后过去两个多月,司马绍开始着手规划朝廷及地方的权力架构。

    ??司徒王导晋升太保,赐剑履上殿、入朝不趋、赞拜不名。在史书中,我们经常能看到皇帝授予个别重臣(权臣)剑履上殿、入朝不趋、赞拜不名的荣誉,其实,这对皇帝和权臣来说都是一场赌博。通常情况下,皇帝忌惮谁,就有可能会把这份殊礼赐给谁。如果臣子没接受,等于向皇帝表白自己没有非分之想,其低调的态度可以让皇帝放心,赢得同僚好感,但也会失去更上一层楼的机会。如果臣子接受,则分两种情况:其一,臣子实力不济,这会招致所有人的仇视,搞不好很快就会被人灭掉;其二,臣子实力足够强大,其声望也会随着这份殊礼提升一个新的台阶,而这台阶,正是从权臣到皇帝的必经之路。

    ??王导是个明白人,他从始至终也没有过篡位的想法,所谓太保、剑履上殿、入朝不趋、赞拜不名就是烫手的山芋。他不敢接受,依旧维持司徒官位不变,同时仍兼任扬州刺史。

    ??丹阳尹温峤和尚书令郗鉴的官职也没变,他们一个负责京畿郡政务,一个负责尚书台政务。不过,郗鉴麾下那些流民军让司马绍有点头疼,若强行遣散,郗鉴肯定不答应,可让一个文职官员带兵,又有碍观瞻。于是,司马绍给郗鉴加了个前将军的武职,手里有点兵也算名正言顺了。

    ??司马绍的小舅子庾亮任中护军,负责皇宫外围禁军。这位外戚乃是所有功臣中最得势的人。

    ??《太平御览》中记载了一桩逸事。

    ??一次,司马绍给庾亮写了封信函,却误打误撞送给了王导。

    ??王导拆开一看,才发现信不是写给自己的,信的末尾更是特别写明——“这事别让王导知道。”

    ??王导心里五味杂陈,最终,他以自己特有的幽默手段化解了这件尴尬事。他给司马绍回了一封信,写道:“臣拜读陛下信函,好像不是写给臣的。臣将信封好,臣什么都没看见(伏读明诏,似不在臣,臣开臣闭,无有见者)。”

    ??事后,司马绍觉得不好意思,一连几天都不见王导。

    ??江东名士陆晔任中领军,负责皇宫内禁军。不过,陆晔基本上继承了上任中领军纪瞻只挂名不带兵的传统。在东晋前期,中领军麾下共有左卫将军、右卫将军、骁骑将军、前军将军、左军将军、右军将军、后军将军这七营禁军,而绝大部分禁军,都集中在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手里。此时,这两个实权禁军将领即是左卫将军司马宗和右卫将军虞胤。司马宗是老实巴交的司马亮的儿子,也就是司马绍的堂叔爷。虞胤是司马睿正室虞氏的弟弟,虽然跟司马绍无血亲,但从法理层面司马绍得管他叫舅舅。正如司马绍之前所说,他懂得利用那些豪门士族,却永远不会对这些人真正信任,等战事一结束,他就把皇宫内禁军都拨给了两位皇亲国戚。

    ??朝廷里大体如此,接下来是地方势力。不用想也知道,两个琅邪王氏藩镇大员——江州刺史王彬和荆州刺史兼荆州都督王舒,谁都跑不了。

    ??王彬被调任光禄勋(九卿之一)。他在江州只有政权没兵权,自然不敢跟司马绍来硬的,只好老老实实去了建邺。

    ??王舒被调任广州刺史。广州是不毛之地,这基本上跟发配流放没两样。从这里可以证明,倘若司马绍相信王舒杀了王含、王应父子,断不会把王舒贬得这么厉害。不过,王舒仗着手握荆州兵权,死活不应召。王导左右斡旋,最后说服司马绍让王舒转任湘州刺史。王舒这才赴任。从这哥俩的待遇可以看出,手里有兵腰杆就是硬气。

    ??挤走了王彬和王舒,司马绍让应詹做了江州刺史兼江州都督,陶侃做了荆州刺史兼荆、雍、益、梁四州都督(雍、益、梁为侨州)。陶侃自被王敦排挤到广州,迄今已九年,至此,他终于算重新崛起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